13907976620
随笔
当前位置:首页>>个人随笔>>随笔
隐私信息非法贩卖随想---胡敦麟
作者:胡敦麟   时间:2015-12-19 16:39:58  来源:未知   浏览 :655次
世界上有一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与我们如影随形,息息相关,平时并不觉得它的存在和重要,而一旦公布和被人窃取,轻则扰乱生活,损人名誉,精神几近崩溃;重则被人勒索,招惹犯罪,损失不可估量。 

  这种东西是什么?它就是隐私信息。 
       你愿意公布所有的财产信息吗?你愿意提供实时的定位位置吗?你愿意说出同行的伙伴名字吗? 
       估计很多人不愿意。 
       为什么? 
       “那不是我的个人隐私吗?关你何事!吃饱了撑的。”甩下这句话,你不屑而去。 
       是的,隐私信息就是一种不愿意告诉别人或不愿意向别人公开的事宜。公民的隐私权受法律保护,岂能轻易公开? 
       因为公民的财产信息在隐私权的范畴内,所以除了法律规定的部门,一般人是无法了解清楚的。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将人居住的空间变为全透明的玻璃,此人终日惶惶,心神不宁,仿佛如皇帝的新装。可见,隐私信息对于一个人的精神支撑是多么的重要,里子光鲜,面子更要亮丽。 
       “欠钱的是爷爷,借钱的是孙子”好象是这个社会的现实写照,打过官司的人更是深有体会。不少的被执行人开着昂贵的汽车,住着繁华别墅,摩登时尚,吃香喝辣,可银行账号里一个子都没有。明明房子、汽车都是被执行人的财产,可偏偏登记在成年子女名下,眼看着被执行人逍遥法外,却只能干瞪眼,气得吐血,又有何用? 
       法院要求提供被执行人的财产线索,而申请人又无法提供,导致不少老赖即便被拉进了黑名单,却阻止不了他山珍海味,衣食无忧的潇洒生活。 
       “打官司有个鸟用?财产线索还要我们提供,我们去哪提供?”很多申请人愤愤不平。 
       有一次和朋友聊天,朋友笑言在法律层面什么都要证据,开一个私人侦探所倒是蛮赚钱。你看离婚要对方出轨的证据,执行要财产线索的证据,是否超过诉讼时效竟然要打电话催索过欠款的通讯记录,而一般普通人又根本无法提交这样的证据。对于精通互联网的私人侦探而言,此类证据简直就是“小儿科”,要搞到难度再高一点真实有料的佐证,也是小菜一碟,不在话下。 
       “真的假的?”朋友诡异的笑容,让电脑盲的我一头雾水。“通过网络可以找到要想的证据?”我迫切地希望得到答案。 
       朋友说,隐私泄露主要的渠道是被黑客入侵或病毒植入,要么通过网站注册留下的信息,要么通过上网浏览网页产生的痕迹。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浏览信息被分析人员提取,即可清晰地展示我们的行为习惯,在黑客面前,我们没有隐私,无处遁形,所以要查找一个人的开房记录及同行人名字,银行存款,车辆登记,通话记录,都是轻而易举之事。 
       “即便真的这么牛,也是非法证据,不会被采纳。”我心里嘀咕,不以为然。 
       近日浏览新闻,一篇《恐怖!任何人的银行存款、实时定位,开房记录精确到秒!只要700块就能搞到》的通稿引起了很多人的强烈关注,舆论一片哗然。 
       原来,非法交易已经上升到了规模化、批量化、平台化的地步;原来,现代科技已经发展到了通体透明、没有隐私可言的程度。 
       如果交几百元或几千元即可查询到任何一人的宾馆开房记录、银行存款记录、车辆信息、房产登记信息、通讯记录甚至个人跟踪定位,几乎相当于我们每一个人通体透明,在网络上“裸奔”,我们该为现代科技的先进精确欢喜不已,还是会为非法信息披露得如此透彻而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闭着眼睛想一想,你所有的隐私信息,包括银行资产,手机实时定位,通话记录,真实可靠地出现在他人面前,毫无隐私,任人评说,随意指点,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如果科技发展到这种程度,查询一个人的信息就如探囊取物,轻而易举。但正常渠道却往往束手无策,而黑市上兜售他人信息泛滥成灾,由此形成两个截然不同的效应。 
       是我们的技术人员不如黑市吗?不是。 
       是因为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不允许公民隐私信息的非法窃取和非法利用。 
       在现代社会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们的身份信息、出行信息、资产信息已经没有安全性可言,非法信息在网络上的兜售已经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如何保护我们的隐私权,让每一个公民生活在安全区,是政府部门应当考虑的问题。 
       2015年出台的刑法修正案(九)虽然增加规定出售或者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是犯罪,窃取或者以其它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也是犯罪,但在现实生活中,以上述罪名立案侦查和处以刑罚的为数不多,对犯罪分子的威慑力度明显不足。对窃取、贩卖或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活动保持高压严打态势就显得必要和迫切。 
       电信诈骗猖獗多年,多少家庭财产受损,公安机关一旦雷霆出击,犯罪分子犹如摧枯拉朽,溃不成军。这一事实有力证明不是侦查难度阻碍了立案,也不是隐藏太深导致了潜伏,关键还在于是否把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上。 
       隐私信息的非法贩卖虽然手法层出不穷,防不胜防,但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态势是必需的。隐私信息已经形成了一条黑色产业链,黑客大量套取用户信息,从中牟利,严重威胁着百姓的财产安全和人身权利。 
       绝不能允许隐私信息被大数据贩卖。我们有理由相信,“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正义之师永远战胜邪恶力量,隐私信息非法贩卖亵渎了法律,侵害了人民的利益,应当受到全社会的道德谴责和法律的严厉惩处。 

医疗纠纷咨询热线:13907976620
办公电话:0797-5556650 地址:赣州市章贡区兴国路63号创业家园4-6栋二楼写字楼
你是第 1586541 访客
QQ咨询